迴銮碑位于濮阳县城内御井街,是历史上宋辽“澶渊之盟”的实物见证,2019年10月7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原碑系青黑色石质,立碑,无碑首,下有龟趺。该碑毁于明代,现仅存上部一段,整修后碑高290cm、宽100cm、厚32cm。碑阳刻《契丹出境》诗。全碑60字,现仅存上部31字,为行书阴刻,字大如掌,苍劲挺拔,秀丽流畅。碑文为《契丹出境》诗,传为宋真宗所赋,由宰相寇准亲书。
“澶渊之盟”的历史背景,《宋史·寇准传》、《宋朝诸臣奏议》、《寇准上真宗论澶渊事宜》对该事件均有详细记载。
北宋时期,北方先后兴起几个少数民族政权,他们分别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;契丹族建立的辽;女真族建立的金;由于五代十国所造成的长期分裂以及北宋王朝建立后采取的“先南后北”战略,使得这些“马背上的民族”很快走向强大。特别是契丹势力得到快速发展。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和雍熙三年(987年)的两次伐辽都是以失败告终,使得朝廷内部失败主义情绪和妥协投降势力占据主导地位,再不敢主动北伐。
公元1004年(宋真宗景德元年)闰九月,辽圣宗和萧太后以统军兰陵郡王萧挞览、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努为先锋,率军二十万大举南下,直抵澶州(今濮阳)北城(澶州两城分别在黄河的南北岸),威胁汴京(宋都开封)。北宋君臣大惊失措,有的主张迁都金陵(南京);有的主张迁都成都,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,宋真宗御驾亲征。“及至南城,契丹兵方盛,众请驻跸,以观军势”,寇准与大将高琼力争固请,真宗勉强渡河,至澶州北城。当真宗登上北城门楼,一时军情振奋,踊跃欢呼,声闻数十里。而契丹兵十分恐惧,不能成列,宋军乘势痛击辽兵。后双方相持十余天,辽大将萧挞览被射死,辽兵后退,辽乃遣使求和。真宗怯懦,借口“曲已安民”便不顾寇准等主战派的反对,遣王继忠与辽媾和,签订屈辱盟约,议定宋每年送辽绢二十万匹,白银十万两。此盟约史称“澶渊之盟”。真宗班师回朝时赋《契丹出境》诗一首,传说由寇准书丹并立石于真宗驻跸时饮水的井(后人称为御井)旁,称“契丹出境碑”,又叫“迴銮碑”。
“契丹出境”诗即: 我为忧民切,戎车暂省方。
征旗明夏日,利器莹秋霜。
锐旅怀忠节,群凶窜北荒。
坚冰消巨浪,轻吹集嘉祥。
继好安边境,和同乐小康。
上天垂助顺,迴旆跃龙骧。
御井,在“迴銮碑”之南,并立有“御井甘泉”碑一通,自明代起就称为郡八景之一,明代郡人刘玳有七绝一首:“断碑玉制今濮是,遗井甘泉想当时,堪叹寇公扶社稷,百年蠃得一丛祠”。
1945年,陈毅元帅转战到此,曾赋“过濮阳”一诗,有“能掷孤注寇来好”之句。1958年11月,毛主席视察河南时在新乡火车站,曾询问当时濮阳县委书记王惠民同志“宋真宗所登北城门楼还在吗?”。1991年2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濮阳时,指名看了此碑。如今县委、县政府对迴銮碑进行了整修,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治理,迴銮碑已成为濮阳重要旅游景点之一,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。
“澶渊之盟”是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,澶渊之盟签订后的100多年,社会和平安定,极大促进了宋辽双方经济、文化交流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,加速了契丹族的汉化,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进程,为日后中国重新实现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。
附:宋国皇帝誓书、辽国皇帝誓书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载《契丹国志》中宋辽两国“澶渊之盟”誓书
宋国皇帝誓书
维景德元年,岁次甲辰,十二月庚辰朔、七日丙戌,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:共遵成信,虔奉欢盟,以风土之宜,助军旅之费,每岁以绢二十万匹、银一十万两,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,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。沿边州军,各守疆界,两地人户,不得交侵。或有盗贼逋逃,彼此勿令停匿。至于陇亩稼穑,南北勿纵惊骚。所有两朝城池,并可依旧存守,淘壕完葺,一切如常,即不得创筑城隍,开拔河道。誓书之外,各无所求。必务协同,庶存悠久。自此保安黎献,慎守封陲,质于天地神祗,告于宗庙神稷,子孙共守,传之无穷,有渝此盟,不克享国。昭昭天监,当共殛之。远具披陈,专俟报复,不宣,谨白。
辽国皇帝誓书
维统和二十二年,岁次甲辰,十二月庚辰朔、十二日辛卯,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:共议戢兵,复论通好,兼承惠顾,特示誓书,云:“以风土之宜,助军旅之费,每岁以绢二十万匹、银一十万两,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,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。沿边州军,各守疆界,两地人户,不得交侵。或有盗贼逋逃,彼此勿令停匿。至于陇亩稼穑,南北勿纵惊骚。所有两朝城池,并可依旧存守,淘壕完葺,一切如常,即不得创筑城隍,开拔河道。誓书之外,各无所求。必务协同,庶存悠久。自此保安黎献,慎守封陲,质于天地神祗,告于宗庙神稷,子孙共守,传之无穷,有渝此盟,不克享国。昭昭天监,当共殛之。”孤虽不才,敢遵此约,谨当告于天地,誓之子孙,苟渝此盟,神明是殛,共具咨述。不宣,谨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