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八都戏韵馆 | 以水袖翩跹,唤醒明代风骨


当历史遇见戏曲,沉睡的廉魂在鼓点中苏醒。一座以明代廉政文化为根、以传统戏曲艺术为魂的沉浸式文化展馆——濮阳“八都戏韵馆”在这个国庆假期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。这里,历史不再沉默地躺在展柜中,而是随着戏曲的锣鼓点,以水袖翩跹的姿态,重新舞动在当代人的视野里。

图片

八都坊下,清风依旧。八都戏韵馆的建设灵感,源于明代濮阳那座著名的“八都坊”——一座为表彰八位刚正清廉的都御史而敕建的牌坊。四百余年风雨侵蚀,坊上的石刻或许已经斑驳,但那份清廉自守、刚正不阿的精神传统,却在这个金秋十月被重新唤醒。

展馆以“八都三尚书”这一杰出群体为主线,系统展示明代濮阳47位进士的集体风采,尤其聚焦其中九位贤达清慎勤廉、忠孝报国的事迹。他们不再是史书中冰冷的名字,而是化身为舞台上鲜活的角色,以戏曲为媒,与今人展开一场关于风骨与担当的对话。

图片

四层空间,一场穿越。踏入八都戏韵馆,便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。

一层“根脉·名阀之光”,历史文献、进士名录与人物画像,勾勒出明代濮阳文脉昌盛、名臣辈出的历史图景。那些曾经只在古籍中出现的名字,在这里变得立体而丰满。

二层“繁花·古州戏台”,传统戏台被精心复原。大弦戏、豫剧等地方戏曲形态在此系统展示,《八都坊》《汲黯》等以先贤事迹改编的剧目定期展演。静态的历史在动态的表演中焕发新生,观众席中不时传来的喝彩,是对这些历史人物最好的致敬。

三层“匠心·梨园百工”,将目光投向戏曲幕后。一件件精美戏服、一件件古朴道具、一把把悠扬乐器,无不诉说着非遗传承中的匠人精神。这里的每一针一线、一凿一刻,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。

四层“薪传·曲韵新声”,则是一片互动与创新的天地。传习工坊里,好奇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基本戏曲动作;新编戏曲展演区,当代创作者以全新视角解读历史;观众投票环节,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文化传承的进程。

图片

让历史在体验中复活。开馆当日,不少游客表示,这种“历史+戏曲”“展示+体验”的模式,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叙事边界,使厚重历史变得生动亲切。

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感慨:“原本以为孩子会对廉政文化不感兴趣,没想到通过戏曲的故事,孩子居然看得津津有味,还主动问我什么是‘刚正不阿’。”

这正是八都戏韵馆的独特魅力——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,而是以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,让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流淌入心。

图片

薪火相传,曲韵不息。据悉,八都戏韵馆已被列为当地廉政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传统文化研学基地。未来,这里将持续推出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与专场演出,真正让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、传下去。

这个国庆,不妨走进濮阳八都戏韵馆,听一曲古调,品一段风骨,在戏曲的韵律中,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清廉与担当。历史的回音从未消失,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在鼓点锣声中,等待着今人的聆听。

八都戏韵馆,让明代风骨在戏曲中重生,让传统文化在体验中延续。


图片
阅读 117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