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戏曲缘何能获“大满贯”

【知行濮阳】濮阳戏曲缘何能获“大满贯”











近日,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大赛获奖名单揭晓。我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现代豫剧《柿树・柿子》一举夺得文华大奖,并包揽文华剧作奖、文华导演奖等多项单项奖,实现赛事“大满贯”;濮阳县豫剧艺术中心原创大型历史廉政剧《社稷诤臣·汲黯》同样荣获文华大奖,斩获六大单项奖,充分彰显了濮阳戏曲的综合实力。




图片


图片
图片





近年来,濮阳戏曲佳作频出、屡获大奖:《黄河红帆》荣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;《英雄无名》《柿树・柿子》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;《石磨的婚事》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;豫剧《瓠子歌》《今夜无警事》入选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;《清吏郑板桥》《大清诤臣窦光鼐》获河南省戏剧大赛“优秀剧目奖”;《曹操在顿丘》《澶渊之盟》《吴隐之》荣获河南省黄河戏剧节“优秀剧目奖”……



图片
图片

濮阳戏曲缘何繁荣,这源于濮阳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深厚的历史底蕴,更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戏剧传承保护工作而共同谱写的时代华章。

濮阳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,深受齐鲁文化、燕赵文化的影响,同时受黄河文化、运河文化的滋养。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元文化的交融,催生了濮阳戏曲艺术的繁荣。历史上,曾有20多个剧种在濮阳扎根,使这里成为中原地区名副其实的“戏曲中心”。

在濮阳,平均每22万人拥有一个剧种,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剧团,每130多人中即有一名戏剧工作者,平均每日演出超百场……




图片
图片



2023年,文旅部发布《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的通知》,我市大弦戏《探桥》、罗卷戏《李存孝过江》、豫剧大高调《跑汴京》、四平调《三击掌》等四部传统折子戏成功入选;“戏曲进校园”案例被中共中央宣传部选编推广。



图片
图片



作为省级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濮阳对现存的21个剧种(其中国家级非遗6个、省级非遗14个)进行了系统普查与建档,依托7家国有院团和190个民营团体,实现非遗剧种保护全覆盖,构建起“老艺人带徒+校园普及+专业教育”三级传承体系。濮阳杂技艺术学校、濮阳县职教中心等院校设立“实训区”,实现“台上演、台下教”。2025年,濮阳包揽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个人、集体双金,并蝉联全国小梅花荟萃双金。据非遗专家刘小江介绍,就剧种数量、剧团规模及从业人数而言,濮阳至今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,是河南原生态地方稀有剧种核心区。



图片



在市城区,文化广场经常有剧团演出,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,喝彩声与掌声此起彼伏,国潮韵味在戏曲声中愈发浓郁。据宣传文化部门有关工作人员介绍,我市在市区设立了30余处固定戏迷活动点,每日吸引千余人参与,年均700余场公益演出惠及群众60万人次。龙都剧院“周周有戏”、澶州大剧院常态化惠民演出,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。



图片
图片



除了内容和传承保护方面的创新,我市一些剧团还在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上积极突破,通过拥抱互联网开辟戏曲传承新天地。“说唱濮阳”便是一个成功案例。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濮阳县组织民间戏曲工作者,开通抖音“说唱濮阳”网络直播间,通过“直播+展示”“直播+名角”“直播+创新”“直播+示范”“直播+互动”等形式推出百余个节目。其中,16个节目登上央视,48个入选“学习强国”平台。国家级传承人通过直播吸引大量年轻粉丝,节假日“戏曲+互动”活动覆盖超30万人次。



图片


此外,我市创排的精品剧目《大清诤臣窦光鼐》《吴隐之》亮相北京长安大剧院、梅兰芳大剧院等国家级平台,廉政戏剧《清吏郑板桥》开展全省巡演,社会效益显著。濮水小镇等景区推出沉浸式戏曲展演,推动“戏曲+文旅”深度融合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


图片
图片
图片
宣传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,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,坚定文化自信,坚持守正创新,深耕创作、培育人才、拓展传播,推出更多讴歌时代、贴近人民的精品力作,为文化强市建设和濮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