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都坊【历史古迹】

八都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—濮阳古十字街的重要组成部分,座落于濮阳古城北大街上,也叫做澶渊名阀坊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原坊是明朝万历年间所建,坊身为青石材质,是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,八都坊高8.26米,宽8.83米,由坊座、坊身、坊顶三部分构成。原坊在文革期间,遭到了毁坏,现在的八都坊是1992年在原址的基础上修缮完成的仿古建筑。

八都坊虽然算不上全国之最,然而它所包含的内容,却又是一般牌、匾、碑、额所无法比拟的。牌坊就是纪念碑,一般是为了表彰或纪念有特殊意义的人物而建。

八都坊则是为了表彰八位濮阳籍的官员而建。明朝中叶,是濮阳县仕子科举的鼎盛时期,先后考取50多名进士,在朝为官的濮阳籍人员特别多,民间流传有“小小开州不敢欺,俺有八都三尚书”之说。这八位都御史均为濮阳籍,官职都在三品以上,而且是掌握军事、检查、司法大权的高官,一个贫瘠的小县,居然能在一个朝代出现如此之多的名臣,也难怪州府要掏银两,来建坊表彰了。

这八位明阀的名字分别是都御使纪著、侯英(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),大理寺卿李珏、史褒善、王延(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院长),尚书赵延瑞(南京户部尚书、北京兵部尚书)、董汉儒(北京兵部尚书)以及巡抚吉澄。这些职务都有较大的权利,很需要清正廉洁的为官作风和个人品质,而且他们也都做到了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刚正不阿,一心为民,因此,这些高官,既是官家楷模,也是老百姓心中世代传颂的的偶像。

除了这八位明阀,还有一位尚书王崇庆,他没任过都御史,不在八都之列,先后任南京吏部尚书、礼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。这九个人均是身处高位,但却一身正气,一心为民,不仅是官家的楷模,也是民众世世代代传颂的对象。

2016年,在八都坊所在的街道上,又新增设九道牌坊,即“八都三尚书”九人每人一道个体牌坊,所以,原来的北大街又被人称作“牌坊街”。






八都坊明阀馆
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北街
©2024 Tencent - GS粤(2023)1171号地图数据



分享